肋下的挫伤比想象中严重。医生勒令顾屿至少休息三天,禁止剧烈运动。这对争分夺秒的剧组和王竞导演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
顾屿躺在剧组安排的简易宿舍里,冰袋敷在伤处,丝丝凉意也压不住那阵阵闷痛。挫伤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限制,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焦躁。拍摄进度被打乱,他成了“拖累”。手机里,李静事件虽己平息,但偶尔还有零星的黑粉在《惊雷无声》相关话题下阴阳怪气“轧戏受伤活该”、“偶像体质就别硬撑打戏”。
身体的疼痛,进度的压力,外界的杂音,让他心头蒙上一层阴霾。他讨厌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就在他对着天花板发呆时,手机嗡嗡震动起来。是青林剧团的微信群。
灯光小鹿: “@顾屿 老王狐狸精!听说你演拳王被打趴下啦?[坏笑] 要不要本神医给你空投点祖传狗皮膏药?”
道具老张: “[图片](一张修得锃亮的道具锤子)看到没?老张出品,必属精品!等你回来,保证给你修得比这锤子还结实![得意]”
食堂老黄: “[语音] 顾小子!伤着骨头没?伤筋动骨一百天!回来黄师傅给你炖十全大补骨汤!放三根筒骨!现在别瞎蹦跶,好好养着!”
演员A: “老王,听说你那场戏贼炸?等巡演间隙,给我们开个小灶讲讲呗?[膜拜]”
(吴振海的助理代发): “吴导说:‘戏比天大,但人不是铁打的。躺三天,把剧本翻烂,比瞎动弹强。’ 另:寄了点东西,注意查收。”
看着屏幕上一条条跳出来的信息,或调侃,或关心,或变相鼓励,顾屿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那些阴霾仿佛被这屏幕里透出的暖意驱散了不少。这就是家人的力量,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朴素的牵挂就能首抵人心。
第二天,果然收到一个沉甸甸的包裹。打开一看,是几瓶包装朴素的药酒和药膏,标签是手写的,字迹刚劲:“青林跌打秘制(外用)”。旁边还有一个小木盒,里面整齐码放着剧团自制的甘草润喉糖(小鹿最爱塞给他的那种)。包裹最下面,压着一本薄薄的册子——是秦方的《淬火集》,里面夹着一张纸条,依旧是吴振海助理代笔的字迹:“吴导批注:戏在骨里,不在皮上。躺看,细品。”
顾屿着药酒瓶上那熟悉的“青林”字样,拿起一颗润喉糖含在嘴里,熟悉的甘甜清凉弥漫开来,仿佛带着剧团食堂烟火气的温度。他翻开《淬火集》,吴振海在秦方那句“刀在鞘中,非为藏锋,乃为养势”旁,用红笔龙飞凤舞地批注:“伤即是养,静观其变。心刃愈沉,锋芒自生。”
心中最后一丝焦躁被熨平。他安静下来,将药酒仔细涂抹在伤处,火辣辣的感觉过后是奇异的舒缓。然后,他拿起《惊雷无声》的剧本,不再仅仅看自己的台词和动作,而是开始揣摩每一个对手角色,分析场景的氛围,思考“雷”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逻辑。身体的禁锢,反而让他的思维更加专注、深入。
三天后,顾屿带着并未痊愈但得到有效控制的伤势,重返片场。王竞没有多余的问候,只是点点头:“能动了?下场戏,你和妹妹的对手戏,文戏,但分量不比武戏轻。准备一下。”
这场戏是“雷”为数不多的温情时刻:妹妹病情暂时稳定,雷用打拳赚来的钱买了她最爱吃的草莓蛋糕(廉价的植物奶油蛋糕)。两人在破旧的出租屋里,妹妹小口吃着蛋糕,用笔在旧本子上写字和哥哥“交谈”。雷不会说话,只能笨拙地用手语回应(剧组请了专业手语老师特训),眼神里是笨拙却无比真挚的温柔和守护。
镜头对准顾屿(雷)。他坐在矮凳上,高大的身躯显得有些局促,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块小小的蛋糕,看着妹妹(小演员饰演)满足地吃着。他的眼神不再有拳台上的暴戾和绝望,而是像融化的冰川,带着小心翼翼的暖意。当妹妹在本子上写下“哥,蛋糕好甜,你也吃”时,他笨拙地用手语比划着“哥哥不饿,你吃”。动作生涩,甚至有些僵硬(角色没系统学过手语、靠模仿自学),但那份想要表达的急切和笨拙的温柔,却无比动人。
镜头特写他的眼睛。那里面没有台词,却仿佛盛满了千言万语:有对妹妹病情的担忧,有对自己无能的愧疚,更有一种只要妹妹在、生活再苦也值得的、近乎卑微的幸福。他伸出手,用粗糙的、指关节红肿变形的手指,极其轻柔地擦掉妹妹嘴角沾上的一点奶油。这个细微的动作,充满了生活的毛边感和一种令人心碎的温柔。
监视器后,王竞抱着胳膊,眼神专注。连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屏住了呼吸,被这无声的温情所打动。
“Cut!”王竞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他沉默了几秒,看着监视器上的回放,最终只说了一句:“这伤,没白养。眼神里的东西,沉下去了,也暖了。”
顾屿松了口气,和小演员相视一笑。他知道,这场看似平静的文戏,同样是一场淬炼。身体的伤痛让他更能体会“雷”的脆弱与坚韧,而剧团家人带来的温暖,让他更能理解并演绎出角色内心那深藏的、笨拙却无比珍贵的温情。伤痛成了滋养心刃的土壤,让这把名为“无声惊雷”的刀,在刚猛之外,淬炼出了柔韧的温度。
淬火之路,从来不止于拳台上的血肉横飞。在伤痛中沉淀,在温情中汲取力量,在静默中观照内心,都是不可或缺的锤炼。顾屿的“心刃”,正经历着更复杂、更深层次的锻造,锋芒内敛,却蕴含着更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