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学里的风波暗流,沈青云虽有应对之策,却也并未因此耽搁了对家里的挂念。他深知,学问做得再好,若不能惠及家人,改善生计,那也不过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青阳县地处南方,多丘陵水网,百姓世代以耕种水稻为生。然则,此地农具多沿袭古制,笨重而低效。尤其是那耕田用的犁,多是首辕犁,不仅需要两头牛才能拉动,耕地时也难以深入,翻土效果不佳,大大影响了田地的收成。
沈青云每次周末从县学回家,看到父亲沈万才和大哥沈青柏依旧用着那老旧的犁铧,在田里辛勤耕作,却收效甚微,心中便不是滋味。
他前世虽是考古学博士,对农业技术算不上精通,但也曾接触过一些古代农具的资料和图谱。他依稀记得,历史上有一种名为“曲辕犁”的农具,结构精巧,不仅省力,而且耕地深浅可调,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这个念头一旦在他脑海中生根,便再也挥之不去。
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县学的藏书楼里,搜寻一切与农具相关的记载。虽然大多是些零散的描述和粗略的图样,但凭借着前世的知识储备和理工科的思维方式,他渐渐地在心中勾勒出了一个改良犁铧的雏形。
这日,又是一个周末。沈青云一回到下溪村,便将自己画好的几张图纸铺在了院子里的石桌上,把父亲沈万才和大哥沈青柏都叫了过来。
“爹,大哥,你们看这个。”沈青云指着图纸上那弯弯曲曲的犁辕和几个关键部件,解释道,“这是我琢磨出来的一种新式犁铧。它把犁辕改成了弯曲的,这样可以减少耕地时的阻力,也更容易操控。而且,我还给它加了一个可以调节犁铧深浅的装置,这样就能适应不同的土质和耕作需求了。”
沈万才和沈青柏凑过去,看着那图纸上标注着各种尺寸和名称的奇怪玩意儿,都是一脸的茫然。
“青云,你这……画的是啥啊?”沈万才挠了挠头,有些不解地问道,“这弯弯绕绕的,能耕地吗?别是中看不中用吧?”
大哥沈青柏也附和道:“是啊,三郎,咱们家那老犁虽然笨重点,但好歹用了这么多年了,也没出过啥大岔子。你这新玩意儿,万一不顶用,岂不是白费工夫?”
沈青云知道,要让父亲和大哥接受这种新事物,光靠嘴上说是没用的,必须得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爹,大哥,这新犁好不好用,咱们试试不就知道了吗?”沈青云笑着说道,“咱们村的李木匠手艺好,我把图纸拿给他看看,让他照着样子打制一具出来。材料费我来出,就当是……给咱们家添置个新家当了。”
沈万才见儿子说得如此笃定,又想到儿子平日里的那些“神来之笔”,心中也有些活泛起来。万一……这新犁真像儿子说的那样好用呢?
“行吧,那就……试试?”沈万才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说干就干。沈青云当即便拿着图纸,找到了村里的老木匠李根叔。
李木匠年过半百,是村里手艺最好的木匠,平日里靠着给村民们打制些家具农具维持生计。他看到沈青云拿来的图纸,也是啧啧称奇。
“青云小子,你这脑瓜子,可真是比咱们这些老家伙灵光多了!”李木匠仔细研究着图纸,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犁辕改成弯的,确实能省不少力气!还有这个调节深浅的,以前咋就没人想到呢?”
他拍着胸脯保证道:“你放心,这活儿我接了!保证给你打制出一具结实好用的新犁来!”
接下来的几天,沈青云便和李木匠一起,待在木匠铺里,叮叮当当地忙活起来。
沈青云虽然不懂木工活,但他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各个部件的功能。李木匠则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将那些图纸上的线条,一点点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木料。
选料、下料、刨平、凿卯、拼接、打磨……每一道工序,两人都一丝不苟。
沈万才和沈青柏也时常过来帮忙,打打下手,或者提些改进的建议。
经过了七八天的努力,第一具新式曲辕犁,终于在众人的期盼中诞生了!
那犁通体由坚硬的榆木制成,犁辕弯曲如弓,犁铧闪烁着乌黑的光泽,整体造型比传统的老犁要轻巧灵便得多。
“成了!成了!”李木匠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沈万才和沈青柏也围了上来,好奇地打量着这具新奇的农具,眼中充满了期待。
“爹,大哥,咱们这就去地里试试!”沈青云也是兴奋不己。
几人合力将新犁抬到沈家那块最大的水田里。
沈万才亲自套上自家那头小毛驴(自从家里经济好转后,他也狠心买了一头,方便耕作和出行)。
他扶着犁把,吆喝一声,小毛驴便拉着新犁,缓缓地在水田里走了起来。
奇迹发生了!
只见那新犁入土极深,翻起的泥土松软而均匀,比以前那老犁的效果好了不止一星半点!
而且,因为犁辕是弯曲的,操控起来也异常轻便,沈万才一个人就能轻松驾驭,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两个人配合了。
小毛驴拉起来也似乎不那么吃力了,脚步轻快了不少。
“哎呀!这……这犁也太好用了吧!”沈万才耕了几圈下来,累得气喘吁吁,但脸上却洋溢着难以置信的惊喜,“比那老犁省了一半的力气不止!而且耕得又深又透!”
沈青柏也忍不住上前试了试,同样是赞不绝口。
周围一些闻讯赶来看热闹的村民,看到新犁的效果,也都惊呆了。
“乖乖!这沈家小子,真是个神人啊!连犁地都能琢磨出新花样来!”
“是啊!这新犁要是能用上,咱们以后种田可就省心多了!”
“沈二哥,你家这犁……卖不卖啊?”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眼中充满了羡慕和渴望。
沈青云看着眼前这热闹的景象,心中也是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这小小的改良,或许就能给这个时代的农业生产,带来一丝微不足道的改变。
就在这时,村长赵德茂也闻讯赶了过来。他亲自下地试了试那新犁,更是对沈青云的才能赞不绝口。
“青云啊!你这孩子,真是我们下溪村的福星啊!”赵德茂拉着沈青云的手,激动地说道,“这新犁,若是能在咱们村推广开来,那可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
他当即拍板决定,由村里出资,请李木匠多打制几具这样的新犁,先给村里几户耕地多、劳力少的困难户试用。如果效果好,再逐步向全村推广。
至于这新犁的技术,赵德茂也表示,不能白用了沈家的。他提议,每打制一具新犁,便从村里的公账中,拿出十文钱,作为给沈家的“技术钱”。
虽然十文钱不多,但积少成多,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沈万才和林秀娥听了,自然是喜出望外,连连向村长道谢。
沈青云对此倒不是很在意。他改良农具的初衷,并非为了赚钱,更多的是想为这个家,为这个村子,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新式犁的成功,不仅让沈家的耕作效率大大提高,也让沈青云在下溪村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村民们再提起沈青云,不再仅仅是说他读书聪明,更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个有本事、能为乡亲们办实事的好孩子。
沈青云知道,学问之道,不仅在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在于经世致用的能力。他改良农具的这次尝试,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片广阔的田野。他知道,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有太多的东西,等待着他去学习,去探索,去改变。
“爹,大哥,”沈青云看着正在田里忙碌的父亲和兄长,笑着说道,“看来,咱们家今年的收成,又能多上不少了!”
沈万才和沈青柏闻言,都露出了憨厚的笑容。是啊,有了这新犁,以后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青云,你这脑子,到底是咋长的?”沈万才擦了擦汗,看着儿子,由衷地赞叹道,“比爹这读了半辈子书的,都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