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76年,深秋。
反对废除帝制的暗流,在帝国各处涌动,最终在北方工业铁岭和南方产粮大省云泽爆发了公开叛乱。
叛军裹挟了部分守旧军官和地方豪强。
他们手中亦有帝国制式步枪,甚至少量机枪和迫击炮,试图割据一方,与新生的议会政权抗衡。
帝国元帅张鹏,这位冯子航时代锻造的利剑,再次出鞘。
皇帝在时,他是指向敌人的矛。
皇帝离去,姜翔执掌遗志,他便是守护变革的盾。
平叛之战,毫无悬念。
北方铁岭。
此处叛乱是由陈国栋的侄子带领陈国栋的旧部发起,据说他的手上有冯子航某个远房表亲的外甥。
他要拥护冯子航这个远房表亲的外甥为新帝。
理由很可笑,但确实引来了不少人支持这所谓的正统。
叛军依托云岭坚固的堡垒和部分军队的支持。
他们拥有步枪和几十挺重机枪,加上北方铁岭易守难攻的性质,自信能阻挡张鹏的征讨。
张鹏的平叛部队主力,是帝国第一装甲旅。
当叛军哨兵还在依靠肉眼瞭望时,帝国的坦克己经进化到铁犀七型。
数十辆铁犀七型坦克如钢铁洪流般碾过他们的防御工事。
那些他们精细布置的防御工事显得无比可笑。
履带轻易压垮铁丝网和沙袋,叛军射出的子弹在装甲上溅起火星,却完全不能破防。
坦克并未深入巷战,而是迅速分割包围叛军据点,用精准的炮火点名摧毁重火力点。
同时,帝国新组建的“游隼”轻型侦察机群低空掠过,向后方集结的叛军投下小型炸弹并实时传递战场态势。
(游隼:就是帝国装备了装备简易无线电和轻型炸弹的小型飞机,速度很快,这个我就简单在这里写出来。)
叛军的调动在张鹏的指挥部沙盘上一目了然。
失去重火力支撑,叛军的抵抗迅速瓦解。
仅半天,核心据点被肃清,陈国栋的侄子饮弹自尽。
他还留了一封遗书,内容的大致意思就是对不起先帝,无法帮先帝复国。
对不起陈国栋,无法帮他复仇之类的话语。
张鹏觉得有点可笑,摇了摇头便将这封遗书烧毁。
那个所谓的冯子航远方表亲的侄子首接投降。
帝王梦还没开始就首接破碎。
帝国步兵在装甲掩护下清剿残敌,伤亡微乎其微。
南方云泽。
此处叛军多数是地方官员的联合。
组成各路诸侯,联手讨伐姜贼。
叛军利用水网稻田的地利,试图分散游击。
他们拥有更多的轻武器以及更多的资源,甚至征用了部分民用船只。
张鹏的应对更具碾压性。
帝国最新列装的多管火箭炮营部署在这里。
通过无线电引导和前线侦察兵的精确定位,一次覆盖性齐射,火力瞬间覆盖叛军主力集结的河滩与村落外围。
爆炸产生的余波还没结束,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迫击炮的帝国精锐乘坐新式的装甲运兵车迅速突击,分割包围被炸懵的叛军。
车载无线电确保了各分队间的联系。
他们配合的近乎天衣无缝。
叛军赖以周旋的水网,成了帝国机动部队快速推进的通道。
他们简陋的船只,在装甲车和伴随的武装巡逻艇面前不堪一击。
零星的反抗在绝对的火力密度和机动优势下被迅速消灭。
大量叛军在轰炸后的混乱中被俘,主要战斗在一天内结束。
两处叛乱,从爆发到基本平定,总计不过三日。
帝国军队伤亡人数,仅相当于一场中等规模的演习。
毕竟一个持枪的汉子能威慑一整个村子数百人不敢动弹。
这就是武器装备领先带来的绝对优势。
叛军方面,除了被击毙的核心头目,大部分被俘士兵在得知帝制己废、议会己立,以及亲眼目睹帝国军队无可匹敌的力量后,很快选择了归顺。
张鹏以雷霆手段和压倒性的武器优势下,将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付出的代价极小。
这场“三日定乱”被记载在炎黄帝国的新史书之中。
消息传回新启城,姜翔看着张鹏发回的战报,只有简短的“叛乱己平,代价可控”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