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守在柜台后面,眼睛首勾勾盯着店门口排起的长队,心里头那欢喜啊,跟开了锅似的。才三天呐,第一批养生茶饮就卖爆了,到处都在催着要货。
“唐姐,印刷厂来电话咯!”小翠举着电话本,声音里满是兴奋,一溜烟跑到我跟前,“他们问咱是不是要扩大生产线呢。”
我冲她点了下头,手一伸接过她递来的纸笔,“订单量翻一倍,仓库那边,赶紧清块地儿出来。”
正说着,林浩从外面推门进来,手里提溜着一袋刚出锅的包子,身上一股子清晨露水的湿气。“早上我去了趟供销社,他们一听咱要把货铺到省外,立马就签了三份合同。”
我抬起头,嘴角一扬,“干得漂亮!”
他嘿嘿一笑,把包子往我桌上一放,“吃点东西,你昨晚又熬了个通宵。”
我打开袋子,热气“呼”地一下扑到脸上,那股子香味跟着清晨的阳光钻进店里。窗外,街上的人来来往往,脚步匆忙,好多人走到橱窗前就停下了,手指着新品海报,叽叽喳喳地议论。
“广告效果比咱预想的还好。”林浩靠在柜台上,顺手帮我理了理旁边的样品罐,“沈远舟那边配合得也挺积极。”
一提到沈远舟,我就想起昨天那通电话。他说北京几家大百货公司对咱产品老感兴趣了,想尽快搞个订货会。
“下周我得去趟北京。”我咬着包子,话都说不利索,“你这边,稳得住不?”
他眉毛一挑,“这还用问?”
我乐了,“那肯定信你啊。”
接下来那几天,整个团队跟打了鸡血似的。我和林浩带着大伙全国铺货,在各大城市的商超、供销社还有茶叶店都设了专柜,还找了几个中医专家给咱产品撑场子。
广告在电视和广播里不停地播,主打“古法和现代结合”,强调产品纯天然、对身体好。
谁能想到反响这么好!
好多顾客都说这茶好喝,喝了能提神、助眠、润嗓子。供销社门口都有人排队抢购了,还有人托关系找上门,想提前订下一季的货。
“唐姐,有个记者想采访你。”小翠拿着封邀请函,风风火火地跑过来,“《人民生活报》的,说要把咱写成创业模范呢。”
我接过邀请函看了看,抬头笑着说:“让他们来吧,正好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产品。”
林浩在旁边听着,突然冒出一句:“要不考虑注册个商标?”
我愣了一下,马上点头,“好主意,咱现在就得有个更亮眼的品牌形象。”
于是,我们开始搞品牌升级。除了注册商标,还重新设计了LOGO和宣传语,主打“自然·传承·创新”。
品牌推广的第一站,就是马上要在北京开的全国展销会。
出发前一晚,我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林浩坐在对面喝茶。
“你还记得刚开始那时候不?”他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我抬起头,笑了笑,“咋,想家啦?”
他摇了摇头,“就是觉得,变化太快了。”
我合上文件夹,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但每一步都是咱自己走出来的。”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坐火车去北京。火车上吵吵闹闹的,可我俩心里出奇地平静。
展销会那天,我们的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好多人拿着试用品尝着,媒体记者举着相机“咔咔”拍照。
“你们这茶咋做到既保留传统工艺,又符合现代人胃口的?”一个记者问我。
我拿起一杯刚泡好的茶递过去,“关键在选料和配比,制作过程里的每个小细节也不能马虎。”
“听说你们还在研究新口味?”
我点点头,“对,接下来会推出更多系列,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采访完,林浩走到我身边,凑到我耳边小声说:“刚才有个外商找我,想代理咱产品。”
我扭头问他,“你咋回的?”
“我说先看看市场反应。”
我笑了,“那你现在咋想?”
他琢磨了好一会儿,“我觉着,可以试试。”
回到店里,我们就开始准备开拓海外市场。这时候,国内订单越来越多,每天都有新的合作意向。
“唐姐,仓库快装不下啦!”小翠跑过来,喘着粗气,“咱是不是该扩建厂房啦?”
我正检查新一批样品,听她这么一说,抬头看了她一眼,“选址的事儿我让林浩去办了。”
她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呀?”
“那还有假。”我把样品递给她,“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培训新员工。”
她认真地点点头,“知道啦!”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待在操作间,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配方记录,心里那满足感,没法用言语形容。
从当初的小作坊,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品牌和生产线,这一路,汗水、泪水都有,但更多的是坚持。
我轻轻摸着手里的一片茶叶,它看起来普普通通,可里头装着太多东西。
门外突然传来脚步声,林浩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两杯热茶。
“还忙着呢?”他把茶放我面前。
我点点头,端起杯子抿了一口,“味道不错。”
他坐下,看着我问:“下一步,你咋打算?”
我望着窗外闪烁的街灯,慢悠悠地说:“先稳住国内市场,然后嘛——走向世界。”
他没说话,只是轻轻笑了笑。
夜风从窗户缝里挤进来,带着点凉意,却让脑子格外清醒。
我放下茶杯,起身走到货架前,把最后一罐新茶摆在最显眼的地方。
玻璃瓶在灯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就像一颗等着发光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