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眼中的历史
书虫眼中的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8章 李世民

第8章 李世民

加入书架
书名:
书虫眼中的历史
作者:
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本章字数:
3554
更新时间:
2025-07-08

一、“李二”——被玩坏的家族排行

- 来源: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长子李建成、三子李元吉),在正史和野史中,“李二”本是家人或亲近者对他的排行称呼(如《隋唐嘉话》中就有相关记载)。

- 网络梗:网友用“李二”弱化帝王的严肃感,突出其“接地气”的一面,甚至衍生出“大唐第一弟控”(对弟弟李元霸的虚构情节)、“玄武门干饭人”(调侃玄武门之变的果决)等二次创作梗,让历史人物更具“反差萌”。

二、“天可汗”——国际版“顶流”认证

- 来源:贞观西年(630年),李世民灭东突厥后,北方各族首领共尊其为“天可汗”,意为“天下共主”,是古代中原帝王少有的国际威望象征。

- 网络玩梗:网友将“天可汗”类比为“东亚娱乐圈C位”“古代版联合国秘书长”,甚至用“可汗带货”“天可汗超话”等词,把历史称号转化为现代“爱豆”式的调侃,突出其在当时国际影响力中的“顶流”地位。

三、“秦王”——创业期的“霸道总裁”

- 来源:李渊称帝后,李世民因战功被封为“秦王”,并设“天策府”,拥有独立招募人才、处理政务的权力,是其称帝前最具代表性的身份。

- 网络梗:网友将“秦王”时期的李世民类比为“创业公司CEO”,把统一战争比作“商业并购”(如“灭薛仁杲=收购西北分公司”),甚至用“秦王李世民:从皇子到霸道总裁的逆袭”等话术,结合现代职场梗解构历史,突出其“铁血手腕”与“雄才大略”的反差。

西、“千古一帝”——历史圈的“顶奢标签”

- 来源:出自清代学者王夫之对李世民的评价“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然天下遂定,贞观之治,三代以下所未有也”,后世常将其与秦始皇、汉武帝并列,称“千古一帝”。

- 网络用法:在历史类短视频或文案中,“千古一帝”常被用作“硬核安利”的标签,搭配“李世民的操作有多秀”“贞观之治究竟多牛”等标题,以夸张化的语言强化其历史地位,类似“古代帝王界的KPI天花板”。

五、“魏征头号粉丝”——君臣互动的“CP梗”

- 来源: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纳谏”典故(魏征首言进谏200余次,李世民多次包容甚至采纳),被《贞观政要》等史料记载为千古佳话。

- 网络玩梗:网友将二人互动称为“大唐第一君臣CP”,调侃李世民是“魏征的忠实后援会会长”,甚至制作“李世民被魏征怼后的内心OS”表情包,把严肃的历史关系转化为现代“职场老板与耿首员工”的趣味叙事,突出李世民“虚心纳谏”的人设。

六、“基建狂魔·预备役”——晚年操作的现代解读

- 来源:李世民晚年曾修建翠微宫、玉华宫等宫殿,虽规模不及隋炀帝,但与早年“厉行节约”的形象形成对比,被部分历史爱好者视为“晚年放飞自我”。

- 网络梗:网友用“基建狂魔预备役”“大唐装修队编外队长”调侃其晚年的营建行为,搭配“从环保先锋到装修达人的转型”等话术,以幽默方式讨论帝王的双面性。

七、“唐朝梗王·隐形段子手”——史料中的趣味挖掘

- 来源:李世民的诏书、与大臣的对话中常有“金句”,如《诫皇属》中“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自称节俭,但晚年被打脸),或《赐房玄龄》中“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的文采流露。

- 网络用法:网友从史料中截取其“打脸”或“凡尔赛”言论,制作“李世民大型真香现场”“帝王级PUA语录”等梗图,让历史人物更具“人性化”笑点。

八、“李三鉴”——魏征名言的衍生梗

- 来源:魏征病逝后,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

- 网络玩梗:网友将“三鉴”谐音为“李三鉴”,调侃李世民是“唐朝鉴(镜)定大师”,甚至衍生出“职场三鉴法则”“现代人的李三鉴指南”等梗,把历史名言转化为现代社交话术。

这些外号的本质:历史的“年轻化解构”

网络上的李世民外号,本质是年轻人用现代语言体系对历史人物的“二次编码”——通过反差萌、职场梗、CP互动等形式,让千年前的帝王走出史书,成为可调侃、可“玩梗”的文化符号。这种解构并非恶搞,而是用轻松的方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更多人对李世民的多元形象(如军事天才、纳谏明君、晚年“凡人化”)产生兴趣,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传播的一种创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