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编剧们围坐在会议桌旁,面前堆满了写满字迹的稿纸和揉成一团的废纸。墙上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各种剧情框架和人物关系图,可每一条思路似乎都走进了死胡同。
“这己经是第十稿了,还是不行。” 资深编剧老王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身体向后重重靠在椅背上,满脸疲惫与无奈,叹着气说道,“要融合电影的深度和短剧的快节奏,这难度太大了,我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干这行了。” 其他编剧们也纷纷点头,有的轻轻摇头,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对创作能力的自我怀疑,手中无意识地摆弄着笔。
就在这时,顾辰和林浩推门而入。他们一进门,便敏锐地感受到了这沉重的氛围。顾辰脚步一顿,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担忧,快步走到白板前,双手抱胸,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内容,随后转身面向编剧们,脸上露出温和且充满鼓励的笑容,说道:“大家别灰心,创作遇到瓶颈是常有的事。咱们一起分析分析,肯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说着,他拉过一把椅子,“嘎吱” 一声坐下,身体前倾,双手撑在膝盖上。林浩跟在后面,目光关切地扫过每一位编剧,走到窗边,轻轻拉开窗帘,让更多的阳光洒进房间,语气坚定地说:“没错,大家这段时间辛苦了,我们都看在眼里。但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冷静。”
顾辰拿起一份剧本初稿,手指轻轻划过纸张,认真研读起来,眼睛紧紧盯着上面的文字,时而微微摇头,时而轻轻皱眉。“我觉得,我们在叙事节奏上过于追求短剧的快速推进,而忽略了电影元素中的铺垫和情感渲染。” 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支马克笔,在剧本上圈圈画画,圈出关键情节,又在旁边写下批注,“比如这个情节,主角发现关键线索后,首接就进入了下一个冲突,没有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林浩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嘴唇微抿,思考着顾辰的话。突然,他眼睛一亮,猛地停下脚步,双手在空中挥舞了一下,兴奋地说道:“顾哥,我有个大胆的想法。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多线叙事的结构,将电影中的不同故事线,拆分成短剧的不同篇章。每个短剧既可以独立成篇,有自己的起承转合,又通过一些隐藏的线索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电影的宏大世界观。” 说着,他走到白板前,拿起一块橡皮擦,擦去部分原有的框架,重新勾勒出多线叙事的草图。
这个想法一提出,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陷入了思考。片刻后,年轻编剧小李率先开口,身体前倾,一只手撑着下巴,脸上带着疑惑,挠了挠头说:“林哥,这个思路挺新颖的,不过多线叙事会不会让剧情变得太复杂,观众看不懂啊?” 林浩笑了笑,自信地拍了拍小李的肩膀,解释道:“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镜头语言和情节设置,引导观众理解。比如在每个短剧开头,用一个简短的动画或者旁白,介绍一下该篇章在整个故事中的位置和作用。而且,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悬念,让观众在观看短剧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去寻找这些隐藏线索,增加观看的趣味性。” 说着,他用手指在白板上沿着不同的线条比划,仿佛在模拟观众探索线索的过程。
编剧们开始热烈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顾辰认真倾听着每个人的发言,微微颔首,眼神专注,不时用手托着下巴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神色认真,表情严肃地指出:“多线叙事确实可行,但我们要注意各条线之间的平衡,不能让某一条线过于单薄或者过于复杂。同时,在情感表达上,要更加细腻,让观众能够真正代入角色。” 说着,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在不同的线条旁写下关键词,强调平衡与情感的要点。
随着讨论的深入,原本压抑的气氛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热烈氛围。编剧们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纷纷拿起笔,在稿纸上快速记录着新的灵感,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 “沙沙” 的声响。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编剧们按照新的思路,对剧本进行重新创作。他们日夜奋战,不断打磨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顾辰和林浩也全程参与,与编剧们一起探讨、修改。终于,一份全新的剧本初稿诞生了。
当第一版修改后的剧本摆在众人面前时,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虽然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但整体框架己经趋于完善。创作团队能否突破瓶颈,创作出优秀的剧本?林浩的新想法能否彻底解决问题?这些悬念依然萦绕在大家心头。但此刻,他们凭借着团队的智慧和不懈努力,己经迈出了突破困境的关键一步,向着实现影视联动创新梦想的目标又靠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