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寒冬,北风呼啸,柳树村企业集团的厂区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范德彪裹着棉袄,踩着积雪查看各车间的保暖情况。在饲料加工厂,他发现新购进的混合机因低温运转不畅,当即召集技术人员。"用热水循环加热!"他指着聚宝盆兑换的机械维修手册,"但对外就说是参考了古代铁匠炉的保温法子。"经过改造,设备恢复正常运转,效率甚至比之前提高了10%。
冬季是企业资金回笼的关键期,但今年却因农户回款延迟,导致现金流紧张。范德彪想起聚宝盆兑换的金融知识,决定推出"农资预购券"。农户只需支付少量定金,即可在来年以优惠价格购买农资,预购券还能在集团旗下的粮油店、副食店消费。"这券好啊,既省钱又方便!"一位村民拿着预购券笑道。此举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还提前锁定了市场份额。
在内部管理上,范德彪启动"冬训计划"。企业集团利用生产淡季,组织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和管理学习。培训课程设计颇具巧思:将质量管理课程包装成"匠人精神传承",市场营销课转化为"货殖之道新解"。为了提高参与度,他设立"学习积分制",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抵扣年终奖。"没想到学古人做生意,还真能长本事!"一位年轻销售员感慨道。
此时,市场上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一家由知青创办的农资企业,以"知识青年下乡服务"为旗号,推出低价产品。范德彪没有急于降价,而是加强产品差异化。他带领团队研发出针对冬季大棚种植的专用肥料和农药,同时推出"大棚管家"服务:技术员定期上门检测温湿度、病虫害,提供个性化种植方案。"有了你们帮忙,这大棚种得心里踏实!"一位菜农感激地说。
在品牌建设方面,企业集团加大了宣传力度。范德彪联系县广播站,开设"柳乡夜话"栏目,每晚讲述农业技术和企业故事。节目中穿插的广告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将农药广告编成顺口溜:"护农宝,效果好,古法配方虫儿跑;保丰收,乐陶陶,柳树村牌真可靠!"此外,集团还赞助了乡村剧团的演出,在戏台两侧悬挂宣传标语。
1977年的最后一场雪落下时,企业集团顺利完成年度目标。在年终总结会上,范德彪看着满座的员工,感慨道:"这个冬天很冷,但我们的心是热的。聚宝盆给了我们智慧,而你们让这些智慧有了温度。"散会后,他独自来到仓库,看着堆积如山的农资产品。这些即将送往各地的物资,不仅承载着企业的希望,更寄托着万千农户对来年丰收的期盼。
1978年的初春,柳树村的柳枝抽出嫩绿的新芽,企业集团的研发中心里却是一片忙碌。范德彪盯着显微镜下的细胞切片,这是技术团队利用聚宝盆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抗虫棉新种。但如何将这项"过于先进"的技术推向市场,他早有盘算。"我们就说这是经过七代农户精选,结合《农桑辑要》的育种方法培育而成。"他指着古籍中的插图,对技术人员说道。
在产品推广上,企业集团采用"示范+体验"模式。范德彪在市郊租下千亩棉田,打造"抗虫棉示范基地"。播种时,特意使用老式木耧,而种子经过聚宝盆技术包衣处理。同时,邀请周边农户免费领取试种种子,承诺"产量不增,全额赔偿"。"真有这么神奇?我先拿两斤试试!"一位棉农半信半疑地说。
这一年,国家政策出现新动向,范德彪敏锐捕捉到机遇。企业集团率先在内部推行"岗位责任制",将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为了符合政策表述,他将其称为"劳动竞赛新形式",并设立"生产标兵""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现在干活更有奔头了!"一位工人笑着说,"多劳多得,公平!"
在市场拓展方面,企业集团开始尝试跨行业经营。范德彪发现农村家庭对小型农具的需求旺盛,决定成立农具制造分厂。分厂生产的农具外观保持传统样式,内部却采用聚宝盆改良的合金材料,更加耐用轻便。为了打开销路,他带着样品参加各地的物资交流会,现场演示农具的省力效果。"这锄头看着普通,用起来咋这么顺手?"一位老农挥舞着锄头,满脸惊喜。
随着业务多元化,企业集团的管理架构急需升级。范德彪借鉴聚宝盆的组织管理知识,设立"总经办-事业部-车间"三级管理体系。每个事业部独立核算,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同时,创办内部刊物《柳韵》,刊登技术创新、管理经验和员工风采,增强企业凝聚力。
1978年4月,企业集团迎来重要时刻——被评为"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单位"。在表彰大会上,范德彪作为代表发言:"我们始终牢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未来,我们将继续用创新传承传统,用智慧服务农业。"台下掌声雷动,而他的目光却望向远处的田野,那里,新播下的抗虫棉种子正在破土而出,正如企业集团的未来,充满希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