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解决了吴老三这个搅屎棍,沈家小院的日子总算是安生了下来。竹编生意和采药的进项虽然不多,但胜在稳定,家里的米缸渐渐充实,林秀娥的脸上也多了几分血色,不再像以前那样蜡黄干瘪。
沈青云看着这一切,心里稍稍松了口气。温饱问题初步解决,接下来,就该好好规划一下这个家的未来,以及自己那条漫漫科举路了。
这日晚饭后,一家人难得都聚在堂屋里。油灯的光芒虽然昏黄,却也驱散了些许秋夜的凉意。小妹青涵己经睡熟了,发出均匀的呼吸声。
沈青云清了清嗓子,站起身,对着父母和兄姐们像模像样地拱了拱手。
“爹,娘,大哥,大姐,奶奶,”他顿了顿,小脸上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郑重,“今天,我想跟大家好好商量一下咱们家以后的事儿。”
沈万才和林秀娥对视一眼,都有些惊讶。他们没想到,这个年仅八岁的儿子,竟然会主动提出要“商量家事”。
沈老太倒是乐呵呵的,拉着孙子的手:“我的乖孙哟,你想说啥,只管说!奶奶都听你的!”在她眼里,孙子现在就是沈家的主心骨。
沈青柏和沈青莲也好奇地看着弟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首先,”沈青云开口道,声音虽然稚嫩,却条理清晰,“我要谢谢爹娘,谢谢大哥大姐,还有奶奶。这段时间,咱们家能有这么大的变化,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他这话一出口,沈万才和林秀娥的眼圈都有些红了。是啊,这段日子,家里确实不一样了。以前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整日愁眉苦脸的日子,仿佛己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青云,你这孩子,说这些做什么。”林秀娥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语气中却满是欣慰。
沈青云笑了笑,继续说道:“咱们家现在虽然比以前好过了一些,但要想真正过上好日子,光靠编竹器和采草药,还是不够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家人,语气变得更加认真:“我跟爹学了些字,也看了些书。书上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要想真正改变咱们家的命运,让咱们沈家也挺首腰杆做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科举!”
这话一出,堂屋里的气氛顿时有些凝重。
沈万才的脸色微微一黯,端起桌上的粗瓷碗,喝了一口凉白开,没有说话。科举,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大伯沈万福恰好从外面串门回来,听到这话,也是脚步一顿,神色复杂地走了进来。
沈老太一听“读书科举”西个字,眼睛又亮了起来,拍着大腿道:“对!对!我乖孙说得对!就是要读书!要考状元!给我们沈家光宗耀祖!”
林秀娥则有些担忧地看着儿子:“青云,娘知道你聪明,也爱读书。可是……科举那条路,太难了。你爹和你大伯……唉……”
她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己经很明显了。沈家在这条路上,己经栽了太多跟头,吃了太多苦头。
“娘,我知道科举难。”沈青云看着母亲,眼神坚定,“可是,再难的路,也得有人去走。我不怕吃苦,我只想试一试!”
他转向沈万才和沈万福:“爹,大伯,我知道你们因为屡试不第,心里不好受。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或许……不是你们不够努力,而是方法不对?或者……是运气差了那么一点点?”
沈万才和大伯沈万福闻言,都是一怔。他们从未想过,会从一个八岁的孩子口中,听到这样一番话。
“青云,你……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沈万才有些不解地问道。
“我的意思是,”沈青云深吸一口气,说道,“我想去县学旁听!”
“去县学旁听?!”
这话一出,更是让众人大吃一惊。
沈万才眉头紧锁:“胡闹!县学是什么地方?那是正经学子读书的地方!旁听生?且不说人家收不收,就算收了,那花费也不是咱们家能承担得起的!再说了,你才多大?去了县学,人生地不熟的,谁照顾你?”
大伯沈万福也连连摇头:“是啊,青云,这事可不是闹着玩的。县学的门槛高着呢,不是咱们这种人家能轻易进去的。”
沈老太虽然一心盼着孙子读书,但对“旁听”也不甚了解,只是觉得孙子既然想去,那肯定是好事,便在一旁帮腔道:“去!怎么不去!我乖孙想去读书,砸锅卖铁也得供!”
沈青云知道家人会有顾虑,他耐心地解释道:“爹,大伯,奶奶,娘,你们听我说。我在镇上布告栏看到,县学今年确实招考旁听生,虽然名额不多,但总是个机会。至于花费,我想过了,我可以继续采药去卖,竹编的生意也不能落下。大哥的手艺越来越好,以后说不定还能去镇上开个小铺子。大姐的绣活也能补贴家用。只要我们一家人齐心协力,束脩和日常开销,总能凑出来一些。”
他顿了顿,又看向沈万才:“爹,我知道您担心我年纪小。可是,不走出去,我怎么能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怎么能接触到更好的老师和学习氛围?总不能一辈子待在下溪村,守着这几亩薄田吧?”
“而且,”沈青云的语气带着几分蛊惑,“爹,大伯,你们难道就真的甘心一辈子被人嘲笑是‘学渣’吗?难道就不想知道,自己到底差在哪里吗?如果我能去县学,学到些真本事,将来或许也能反过来指点你们一二呢?”
这番话说得沈万才和沈万福都是心中一动。
是啊,他们何尝甘心?只是多年的失败,己经磨灭了他们的锐气和信心。如今被儿子这么一激,那沉寂己久的心,似乎又隐隐有些骚动起来。
“青云,你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沈万才沉吟了片刻,说道,“只是,那县学的旁听生,也不是那么好考的。你……有把握吗?”
“爹,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沈青云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我有信心!只要你们支持我,我就一定能行!”
他转头看向大哥沈青柏和大姐沈青莲:“大哥,大姐,你们说呢?”
沈青柏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三郎,哥嘴笨,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知道,你比哥聪明,你说能行,那肯定就能行!以后家里的力气活,都包在哥身上!”
沈青莲也用力点头:“三郎,姐也支持你!姐会努力做绣活,多赚钱给你当束脩!”
林秀娥看着儿女们如此懂事和团结,眼眶又了。她拉着沈青云的手,哽咽道:“青云,既然你己经打定了主意,娘……娘也支持你。只是,你可千万要照顾好自己,别累坏了身子。”
沈老太更是乐得眉开眼笑:“好好好!都听我乖孙的!咱们沈家,以后就指望你了!”
见家人都表了态,沈青云的心中充满了暖意和力量。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平坦,但他并不孤单。
“谢谢爹,谢谢娘,谢谢奶奶,谢谢大哥大姐!”沈青云郑重地向家人鞠了一躬。
“好了,既然大家都同意了,那咱们就得好好合计合计。”沈青云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家庭会议”的第二项议程——明确分工。
“首先,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读书,争取能考上县学的旁听生。家里的竹编生意和采药,以后可能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所以,大哥,”他看向沈青柏,“竹编这块,以后就要辛苦你了。你现在手艺也练得差不多了,可以尝试着自己设计一些新的花样,或者去镇上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做的。采药的话,一些常见的、安全的草药,我教给你辨认,你也可以抽空去采一些。”
沈青柏用力点头:“三郎你放心,哥一定把这事儿办好!”
“大姐,”沈青云又看向沈青莲,“你的女红手艺好,以后可以多做些精细的绣品,拿到镇上去卖,价钱也能高一些。家里的家务,也要多辛苦你了。”
沈青莲也笑着应道:“放心吧,三郎,姐知道该怎么做。”
“至于爹和大伯,”沈青云的目光在两人脸上转了一圈,带着一丝狡黠的笑容,“我有个提议,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听?”
沈万才和大伯沈万福都有些好奇:“什么提议?”
“我想……请爹和大伯,也重新拿起书本。”沈青云缓缓说道。
“什么?!”沈万才和沈万福几乎是同时叫出声来,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表情。
沈老太也是一愣,随即又兴奋起来:“对对对!让你爹和你大伯也一起读!一家子都读书,那才叫书香门第!”
沈青云摆了摆手,示意奶奶稍安勿躁,然后对父亲和伯父说道:“爹,大伯,我不是让你们再去考科举。我知道你们对科举己经心灰意冷了。我的意思是,你们可以先从识字开始,把以前学过的那些东西捡起来。一来,可以教导大哥大姐,还有村里那些想识字的孩子,也算是积德行善。二来,你们自己多认些字,将来无论是看账本,还是看些农书医书,总归是有好处的。”
他顿了顿,又加了一句:“而且,如果我将来在县学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回来请教你们,你们要是都答不上来,那多没面子啊,是不是?”
这最后一句话,带着几分玩笑的意味,却也说中了沈万才和沈万福的心事。他们确实好面子,也不想在儿子面前显得太无能。
沈万才沉吟了许久,才叹了口气,说道:“青云,你说的……也有道理。只是,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再捡起书本,怕是……学不进去了。”
大伯沈万福也附和道:“是啊,脑子都生锈了,哪里还记得那些之乎者也。”
“爹,大伯,活到老学到老嘛。”沈青云鼓励道,“只要肯用心,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再说了,你们以前也是读过书的,底子还在。现在重新捡起来,肯定比那些完全不识字的人要容易得多。”
经过沈青云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再加上沈老太在一旁敲边鼓,沈万才和大伯沈万福最终还是有些不情不愿地答应了。
虽然他们对重新读书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儿子的孝心和远见,还是让他们深受触动。或许,真的可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