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古博士,穿越古代杀疯了
我考古博士,穿越古代杀疯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考古博士,穿越古代杀疯了 > 第89章 首次参与大课业

第89章 首次参与大课业

加入书架
书名:
我考古博士,穿越古代杀疯了
作者:
姜兴霸
本章字数:
7118
更新时间:
2025-06-04

岳麓书院南淮分院的教学方式,与沈青云之前所接触的青阳县学,乃至他从书中了解到的其他官学,都有着显著的不同。

这里除了先生们日常的经义讲解和疑难解答之外,更注重培养学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每隔一段时间,山长顾炎先生或者书院里其他几位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士,便会组织一次“大课业”。

这“大课业”,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授,也不是简单的考校背诵。而是会围绕着某个特定的社会现象、民生疾苦、或者朝政得失,设定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然后组织学子们进行深入的调研、讨论、分析,并最终形成一份切实可行的,具有参考价值的“策论”或“条陈”,呈送给相关的官府部门,或者在书院内部进行公开的辩论和评议。

这种将书本所学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鼓励学子们“放眼天下,心系苍生”的教学方式,让沈青云感到既新奇又……无比的契合。

这日,便是书院本月的“大课业”之期。

一大早,书院那座最为宽敞,平日里用作大型集会和重要讲座的“明道堂”内,便己是座无虚席,人头攒动。

岳麓书院南淮分院的数百名学子,无论年级高低,无论出身贵贱,都齐聚于此,等待着山长顾炎先生宣布本次大课业的议题。

沈青云、林墨轩和钱少游三人,也早早地便来到了明道堂,在人群之中寻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脸上都带着几分期待和……一丝不易察察的紧张。

毕竟,这还是他们入学以来,第一次正式参与如此大规模,也如此具有挑战性的“大课业”。

辰时正,钟声三响。

山长顾炎先生身着一身朴素的葛布长袍,精神矍铄,目光炯炯,缓步走上了讲台。

他先是简单地询问了一下学子们近期的学业进展,又勉励了大家几句,然后便清了清嗓子,朗声宣布了本次大课业的议题:

“诸位学子,我南淮府地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然则,近年来,因天时不正,水利失修,加之部分地方官吏疏于防范,以致境内水患频发,百姓深受其苦。轻则田亩被淹,庐舍受损;重则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此乃我南淮府当前最为紧迫,也最为亟待解决的民生之痛也!”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地扫过堂下那一双双专注而凝重的年轻脸庞,声音变得更加沉重和恳切:“故而,本次大课业之议题,便是——‘论南淮府水患之成因,及其综合治理之良策’!”

“请诸位学子,以三人或五人为一组,自由组合。可深入南淮府境内,各处水患频发之地,进行实地查访,体察民情,搜集资料。亦可遍览群书,查阅典籍,借鉴古今中外治水之经验教训。限期一月,各组需提交一份详尽之调研报告,并附上具体可行之治理方案。一月之后,书院将组织公开之辩论与评议,择其优者,呈送府衙,以供府尊大人及相关官吏参酌施行。”

顾山长此言一出,堂下顿时响起一片细微的议论声和……压抑不住的兴奋与激动!

这个议题,太……太具有挑战性了!也太……太有意义了!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课业,更是一次真正能将所学付诸实践,为民请命,为国分忧的宝贵机会!

沈青云听了,那双清澈的眸子里,更是瞬间便迸发出了无比明亮的光彩!

南淮府水患!这……这简首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题目啊!

他之前在府试和院试之中,都曾就类似的农桑水利问题,撰写过策论,并且得到了知府赵大人和学政陈大人的高度赞赏。如今,若能借此机会,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调研和思考,提出更为完善和可行的治理方案,那不仅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问和见识,更能……为这南淮府的百万生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啊!

“青云兄!”林墨轩和钱少游几乎是同时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沈青云,异口同声地说道,“此次大课业,你我三人……可愿一同组队,共襄盛举?”

除了那令人热血沸腾,也极具挑战性的“大课业”之外,岳麓书院南淮分院之内,还有一项更为常态化,也更受学子们欢迎的学术交流活动,那便是每月初一、十五定期举办的“月旦评”。

这“月旦评”,并非是官方组织的考校或评比,而是由书院之中的几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先生,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学术沙龙。

每逢月旦评之日,先生们便会在书院那座最为雅致,也最具人文气息的“问津堂”内,设下香茗清谈之局,邀请院内所有感兴趣的学子,前来参与。

月旦评的议题,也并非是固定的,而是海阔天空,无所不包。或点评时政得失,或探讨经义奥妙,或品鉴诗词歌赋,或纵论古今人物……只要是与学问相关,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皆可成为月旦评的议题。

在月旦评上,没有师生之别,没有长幼之序,更没有门户之见。任何人,只要有独到的见解,有精辟的论述,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可以与先生们展开激烈而深入的辩论。

这种自由开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正是岳麓书院最为独特,也最为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沈青云自入学以来,便对这“月旦评”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几乎是期期不落,每次都会积极参与,认真聆听,也时常会抓住机会,发表自己的一些浅薄之见,与先生和同窗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起初,一些老成持重的先生和自视甚高的学子,对于沈青云这个年仅八岁,便敢在月旦评上“大放厥词”的“小怪物”,还颇有些不以为然,甚至带着几分轻视和……一丝丝不易察觉的戒备。

他们认为,这小子不过是仗着自己有几分小聪明,得了山长和几位先生的偏爱,便不知天高地厚,妄议时政,曲解经义,实在是有些……狂妄和孟浪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沈青云在月旦评上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出那超越年龄的渊博才学、敏捷才思、独到见识、以及那份难能可贵的沉稳谦逊和……心系天下的仁者情怀,那些曾经对他心存偏见和疑虑的人,也不得不渐渐地改变了看法,开始真正地重视和……敬佩起这个来自偏僻乡下的少年奇才来。

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年仅八岁的孩童,不仅对儒家经典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深刻理解,对历代史事了如指掌,对当今朝政民生,也时常能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其思维之敏捷,逻辑之严密,言辞之犀利,见识之通透,远非寻常饱读诗书的成年人所能企及!

渐渐地,沈青云在月旦评上的每一次发言,都能引起在场所有人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他的观点,他的见解,甚至他那独特的思考方式,都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引领着书院之中的学术风气。

这日,又是一月一度的月旦评之期。

问津堂内,依旧是座无虚席,高朋满座。山长顾炎先生,以及书院里其他几位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士,都悉数到场。江南各地的才子俊彦,也都闻讯而来,希望能在这场学术盛宴之中,一展才华,结交益友。

本次月旦评的议题,是由顾山长亲自拟定的,颇有些出人意料,也……极具现实意义。

那便是——“论商贾之于国计民生之利弊,及其当如何规范与引导。”

自古以来,华夏便是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商贾之流,虽能通有无,活经济,但往往被视为是追逐末利,与民争利,甚至扰乱纲常,败坏风俗的“贱业”,在社会地位上,也远不如士农工商之中的“士”和“农”那般受人尊重。

如今,顾山长竟然将“商贾”这个在传统儒家观念之中,略显“敏感”和“边缘”的话题,堂而皇之地摆上了月旦评的桌面,公开进行讨论和辩论,这本身,便己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堂下学子们听了,都是议论纷纷,神色各异。

一些思想相对保守,或者出身于传统士大夫家庭的学子,对此颇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此乃“舍本逐末,不务正业”之举,不值得浪费口舌。

而另一些思想相对开明,或者家中有从事商业经营,对商贾之利弊有切身体会的学子,则对此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准备一展自己的见解。

沈青云听了,那双清澈的眸子里,更是瞬间便迸发出了无比明亮的光彩!

商贾!这……这简首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题目啊!

他前世虽然是考古学博士,但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商业运作的模式,也曾有过一定的涉猎和粗浅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商业的繁荣与否,对于国计民生,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他深吸一口气,在心中快速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然后便毫不犹豫地站起身,对着顾山长和在座的诸位先生同窗,朗声说道:“启禀山长,各位先生,各位同窗,学生以为,商贾之于国计民生,其利……远大于其弊!若能善加规范与引导,使其与农桑并重,相辅相成,则国富民强,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也!”

他这番开门见山,掷地有声,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惊世之言”,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便在整个问津堂内,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在了这个年仅八岁,却语出惊人的少年身上!

“青云小子,你此言……未免有些骇人听闻了吧?”一位须发皆白,平日里最是推崇“重农抑商”古训的老先生,忍不住皱着眉头,沉声反问道,“自古圣贤皆言‘农为国本,商为末业’,你如今却说商贾之利远大于弊,此言……何解啊?”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