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老先生那带着几分质疑和不悦的目光,沈青云并未有丝毫的慌乱,他依旧是那副平静从容,不卑不亢的模样,对着老先生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然后才朗声说道:“启禀老先生,学生并非是要否定‘农为国本’之至理,亦不敢妄言‘商可代农’之谬论。学生只是以为,农与商,本非对立,实乃一体之两面,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也。”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地扫过堂下那一双双或好奇,或质疑,或期待的眼睛,声音变得更加清晰和有力:“试问,若无商贾之流通有无,则农人所产之谷米布帛,纵使堆积如山,亦不过是些无用之物,难以换取所需之盐铁耕具,更何谈改善生计,富裕家门?若无商贾之跨州过府,联通西海,则各地之特产珍奇,纵使再过精美,亦不过是些孤芳自赏之玩物,难以广为人知,更何谈促进地方之经济,繁荣一方之文化?”
“再者,”沈青云的语气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智慧光芒,“商贾之往来,不仅仅是货物的流通,更是信息的传递,是技术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它能开阔民智,增长见闻,打破地域之隔阂,促进风俗之交融。此等无形之利,又岂是那些只知埋首田亩,不问世事的寻常农夫所能比拟?”
他这番话说得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将在场许多原本对“商贾”心存偏见的学子和先生,都听得是连连点头,若有所思。
“诚然,”沈青云话锋一转,语气也变得更加沉稳和客观,“商贾逐利,乃其本性。若无良法美意加以规范,若无道德教化加以引导,则其弊端亦不容忽视。或囤积居奇,扰乱市价;或以次充好,坑害百姓;或与官府勾结,垄断经营,牟取暴利;甚至……富可敌国,尾大不掉,威胁朝廷之安稳。此等弊端,史不绝书,亦是我等读书人当深思和警惕之处也。”
“故而,学生以为,对待商贾,既不可一味地打压和抑制,亦不可放任自流,任其滋长。当如治水一般,顺其势而导之,扬其长而抑其短。当制定更为完善和公平的商律,明确其权利与义务,保障其正当之经营,亦要严惩其不法之行为。当鼓励其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之产业,如兴修水利,改良农具,发展织造,开采矿产等。亦要限制其过度投机,或者从事那些有伤风化,败坏民俗之行业。”
“更重要的是,”沈青云的声音微微提高了几分,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朝廷当转变观念,将商贾视为国之羽翼,而非心腹之患。当为其营造一个更为宽松和公平的经营环境,减轻其赋税负担,保障其财产安全,甚至……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其社会地位,鼓励其子弟读书入仕,使其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为国家之繁荣和稳定,贡献其应有之力量。如此,则商贾之利,方能源源不绝,而其弊,亦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不知……学生此等浅薄之见,可否入得各位先生法眼?”
沈青云这番关于“农商并重,规范引导”的系统论述,洋洋洒洒,鞭辟入里,不仅展现了他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和超越时代的独到见解,更体现了他那份心系天下,勇于创新的担当与情怀。
在座的先生和学子们听了,无不为之动容,为之震撼!
就连那位最初对沈青云的观点提出质疑的老先生,此刻也是捋着胡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和……一丝丝的恍然大悟。
顾炎山长更是抚掌大笑,眼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惊喜和自豪:“好好好!好一个‘农商并重,规范引导’!好一个‘治商如治水,顺势而导之’!青云小子,你这番见解,真可谓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啊!便是老夫,也自愧不如!自愧不如啊!”
他顿了顿,又将目光转向堂下众位学子,朗声说道:“诸位都听到了吗?这,便是我岳麓书院所要培养的,真正的经世致用之才!这,便是我大夏王朝未来所需要的,真正的栋梁之材啊!”
一时间,整个问津堂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在了那个年仅八岁,却己然展现出经天纬地之才的少年身上!
沈青云的名字,以及他那番关于“农商并重”的惊世之言,再次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南淮府城,乃至整个江南士林!
而他,也因为这次在月旦评上的出色表现,彻底奠定了自己在岳麓书院南淮分院之中,那无可撼动的“第一才子”的地位!
就在沈青云的声望日益高涨,学业也突飞猛进之际,他却并未因此而满足和懈怠。他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除了攻读经史,钻研策论之外,他还将目光,投向了一些在当时被视为“杂学”的领域。
比如,造纸。
这个时代的纸张,大多是用麻、楮皮、藤条等植物纤维制成,工艺虽然己经相对成熟,但产量不高,价格也比较昂贵。尤其是那些质量上乘的宣纸、澄心堂纸等,更是寻常寒门学子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沈青云在县学的藏书楼和岳麓书院的文渊阁中,都曾翻阅过一些关于古代造纸术的记载。他依稀记得,在汉代,便己有用树皮、破布、渔网等更为廉价易得的材料造纸的方法。若是能将这些古法加以改良和推广,不仅能大大降低纸张的成本,让更多的寒门学子能用得上纸,写得上字,更能……为自己,为沈家,开辟一条新的,也是更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来源!
这个念头一旦在他脑海中生根,便再也无法抑制。
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悄悄地进行着各种尝试和实验。
他从书院后山的竹林里,砍伐了一些鲜嫩的青竹,将其捣碎,浸泡,蒸煮,试图从中提取出更为细腻的植物纤维。
他又去府城里的布庄和成衣铺,收集了一些废弃的棉麻布头和旧衣烂衫,将其剪碎,舂烂,与竹纤维混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不同比例的配比和尝试。
他还特意去拜访了府城之中几位经验丰富的老裱糊匠和刻印铺的老师傅,向他们请教关于纸张的特性、制作的工艺、以及如何才能提高纸张的韧性、吸墨性和保存时间等问题。
这个过程,自然是充满了艰辛和……无数次的失败。
不是纤维提取得不够纯净,导致纸张粗糙不堪,难以书写;就是配比不当,导致纸张或是过于脆弱,一捅就破,或是过于僵硬,难以卷曲;要么就是抄纸的工艺掌握不好,导致纸张厚薄不均,瑕疵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