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公子小白
夜色沉沉,临淄王宫的檐角在风中发出低沉的呜咽。姜小白伏身于回廊阴影之中,屏住呼吸,听着远处巡逻卫兵的脚步声渐近又远去。他的手指深深掐进掌心,指节发白,却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他清楚地知道,今夜若不能逃出这座宫殿,明日便再无生机。
宫内己乱作一团。三日前,兄长被刺杀于朝堂之上,传言是旧贵族所为,而今这些权臣正以“肃清逆党”之名,搜捕所有可能继承君位的公子。姜小白虽年少时便展露锋芒,却也正因为如此,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公子,走这边。”一个佝偻的身影悄然靠近,低声催促。那是他自幼信赖的老侍从,此刻满脸焦急,手中提着一盏遮光的灯笼。
姜小白点头,猫腰随其穿过花园小径。水池边的石阶湿滑,他险些跌倒,却稳住了身形。老侍从引他钻入一条狭窄的水道,水流冰冷刺骨,但他咬牙忍住寒意,缓缓前行。
水道尽头是一扇锈迹斑斑的小门,门外正是城中的一条偏僻街巷。姜小白换上仆役衣裳,混入一辆运粮车底,马蹄声响起,车子缓缓驶向城门。他在车底蜷缩着,耳边传来守卫盘查的声音。
“车上装的是什么?”
“粟米,送往北军营的。”
“打开看看。”
木板被掀开一角,姜小白屏息凝神,黑暗中,他看见一块刻着陌生图腾的铜符从角落滑落,悄无声息地落在他脚边。
他没有动,只用眼角余光记下那枚铜符的模样——它不属于齐国旧制,更像是前朝遗物。
不久后,车子重新启程,驶出城门。姜小白终于松了口气,但心中却升起更深的疑问:这枚铜符是谁的?为何会出现在运粮车中?
他不知道答案,却隐约觉得,这一夜的逃亡,或许只是命运转折的开始。
---
数日后,姜小白行至边境村落。这里山势险峻,人烟稀少,村中百姓多靠打猎与耕种维生。他化名“田生”,假扮游学士子,借宿在一户老儒家中。
老儒姓赵,须发皆白,曾在齐国太学教书,因不愿依附旧贵族,辞官归隐。他见姜小白举止有度,谈吐不凡,便主动将藏书敞开,任其翻阅。
夜晚,姜小白在烛火下研读《齐风》,忽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泛黄的地图残页。他小心取出,展开一看,竟是齐国北部边境地形图,标注详尽,甚至包括几处未公开的关隘位置。
他心头一震,抬头看向赵老儒,对方的却似早己睡下,屋内只剩烛火摇曳。
姜小白轻轻合上书册,将地图残页藏入怀中。他不知老儒是否故意留下此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老人对齐国局势,并非如表面那般淡然。
次日清晨,他帮村民修缮屋顶,听闻村中少年议论边境动荡之事:“听说旧贵族派人来收税,比往年多了三成。”
“我家连种子都快保不住了……”
姜小白低头不语,心中却涌起一股沉重。他曾居于深宫,听惯阿谀奉承之声,如今亲眼所见民间疾苦,才知何为真正的国家根基。
他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若有一日能执掌齐国,定要改变这一切。
---
离开村庄后,姜小白继续南行,途中偶遇一名落魄剑客。那人自称“楚山”,曾是楚地游侠,因得罪权贵遭追杀,流落至此。
两人在驿站共饮,谈及天下大势,楚山言语犀利,首指旧贵族勾结外敌,祸乱国政。姜小白不动声色,却将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心底。
“公子若真有意救国,当先明敌我,再择良策。”楚山望着他,眼神锐利,“你既出身贵胄,可曾想过,自己为何而活?”
姜小白沉默片刻,缓缓道:“为齐国之兴,为民安之望。”
楚山轻笑一声,举杯敬他:“愿你不忘今日之言。”
随后,姜小白借助楚山的身份,混入一支商队,沿路听闻各地赋税沉重、民怨沸腾。他暗自思索:齐国若再不变革,终将倾覆。
就在他以为一切尚可控之时,一则消息传来——旧贵族己在临淄拥立新君,且下令通缉所有流亡在外的公子,意图彻底清除异己。
姜小白当即召集可信之人,在营地密议对策。
“我们必须尽快返回齐境。”他目光坚定,“否则,等他们稳固局势,我们再无机会。”
众人纷纷点头,其中一名商人提议:“我有亲戚在沿海经营盐业,可助你们绕过关卡,秘密潜入。”
姜小白略一思索,答应下来。
然而就在启程前夜,那名商人突然失踪,仅留下一句未说完的话:“小心身边人。”
姜小白站在营地边缘,望着远方的夜空,心中警铃大作。
他转身回到帐中,取出行囊,将那枚铜符和地图残页仔细包好。
明日破晓,他将踏上归途。
为了齐国,为了自己,更为了那些仍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
他必须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