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风从西北来
李自成的口号极具诱惑性。
喊得贼响!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一时间,几十万流民被这口号所裹挟,纷纷涌向李自成。
在此之前,李自成与明军较量,败多胜少。
常年遁迹山林。最惨的时候,只剩十八骑。
有了明确"政治纲领"以及得到极大兵源补充的李自成,于崇祯十六年十月,在陕西渭南击败孙传庭后,造反事业似乎开了挂,开始牛逼起来。从崇祯十七年春天开始就所向无敌了。
北京、紫禁城。
当朱慈烺匆匆赶到乾清宫时,天值西更。
他几乎与崇祯同时进的大殿。殿内只有几盏忽明忽暗的宫灯,在晨风中摇曳。竟空无一人。
准确的说,大殿内除了两个值守的锦衣卫,就只有他和崇祯皇帝,以及跟在身后的王承恩。原本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朝堂一个人也没来。
崇祯有些惊讶,声音略带颤抖地吩咐道:
"王承恩,快快宣旨上朝。"
王承恩瞥了殿外几眼,半晌懦懦答道:"皇
爷,殿外没人呐!"说罢眼睛并不看崇祯,而是转向朱慈烺。
崇祯闻言更是吃惊,似是不信,三步两步跑下丹墀,循声望去,殿外果然也空无一人。默愣片刻,他居然自己大喊起来:上-朝-了.....上-朝-了。声音有些歇斯底里。
声音在殿堂外回荡。依旧没人。须臾他的目光扫落在了不远处的景阳钟上,似乎心有不甘,独自一人跑了过去,撞响了景阳钟。
"咚!咚!咚!"
钟响十三下,寓意大明两京十三省。
本应高亢悠扬的钟声,此刻却显得异常凄凉。
"不会再有人来了。”朱慈烺走上前去,拽住崇祯的衣角轻说道。本来他还想说,"这帮大臣早就怀揣银子,准备跪迎新主了。"可看到崇祯如此落寞的神情,不忍再说,硬生生咽了回去。
崇祯依旧没动,只是极力将目光望向远方,将背影留给朱慈烺。
望着崇祯孤单的背影,朱慈烺内心酸楚:自古帝王谢幕,从不乏忠贞血勇之士,崇祯却是个例外。
想想再过两天,崇祯吊死在煤山,而陪在身边的只有一个老太监。朱慈烺内心更觉无限凄凉,两滴泪珠不由得溢出眼角。
前世的他,是一位熟读历史的击剑运动员,风华正茂,连续几场比赛,却意外倒地。再次睁眼时发现己穿越到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而且成了崇祯的儿子。好不悲惨!要知道过不了多久,随着大明王朝的谢幕,他这个末世太子也随即被李自成砍了头。真是命运弄人。
几日来融合了原主所有的记忆:那些己经发生的,即将发生的,以及后来的历史走向...而这一切,此时此刻,他又不能告诉眼前的这位大明末代皇帝....
总不能说,自己是从后世几百年穿越而来的太子吧。趁现在还有些时间赶紧想办法吧。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登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正月初八,派田见秀留守西安后,李自成亲率主力开始东征。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二月十六日攻克太原后,李自成自信满满地向明朝廷、发布了著名的《永昌诏书》:
"嗟尔明朝,气数己尽。"
响彻寰宇!
接到诏书的崇祯,又惊又恐。当即占卜了两卦,一卦:风从乾起,主暴兵至,城破,臣民无福。另一卦:星入月中,主国破君亡。
占罢崇祯脸色铁灰,大声命令道:命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入卫京师。同时檄调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京勤王。
命令发布后,崇祯自忖:关宁军路途遥远,且有大量随军民众需要转移安置,怕是来得不及时。最先入京的该是离得近的唐通和刘泽清了。
可令崇祯万没想到的是,接到命令的刘泽清,竟谎称自己坠马受伤,一时半会儿来不了了。
崇祯大为恼火,可也无奈:如今大明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有些臣子己经开始不买他皇帝的账了。无奈的崇祯只好宽慰了几句,并封了五十两银子作为慰问金,别无他法。
真正快速赶到京城的,是唐通所率八千部众。崇祯闻讯欣喜异常。当即设宴亲自为唐通接风,并赐爵定西伯。
见皇上如此待见自己,唐通大为感动,当下表示:末将不才,只愿肝脑涂地,捐躯报效,誓杀逆贼。
崇祯高兴之余,却又干了件傻事,给唐通派了个太监做监军。一日后,得到消息的唐通立马翻了脸:"陛下以内官压我,是我不敌一奴婢也。"随后找了个理由上书崇祯,悄悄移师居庸关去了。此前李建泰在原本不多的京营守兵中,骗走了三千人,至此京城并无一支劲旅拱卫京师。崇祯每日只坐在御书房里唉声叹气,流泪而己、、、
大顺军一如既往地摧枯拉朽。
三月初一,大同陷落,三月初六宣府陷落,三月十五居庸关陷落,唐通投降。
居庸关素有"北门锁钥"之称。唐通投降后,京城以北再无险可守。
至三月十七日,正当崇祯父子准备在早朝上,商议最后对策的时候,李自成的前锋大将刘芳亮己首指北京。
京城一夕数惊。那些阁老大臣、皇亲国戚、勋贵百官唯恐避之不及。而此时此刻,崇祯父子哪里还会等到商议的人来。
崇祯缓缓转过身来,眼光环视一下依然空荡的乾清宫大殿。他想不明白:群臣竟这样弃他而去了。自登基十七年来,为国事兢兢业业,夙夜难寐。为了积攒军饷,他和周皇后每日喝粥咸萝卜头,就连龙袍也打着补丁。无时不想做一个中兴之主,自忖对得起天下在百姓。朕不是无道的昏君啊!
"皇爷,情况紧急,还是速回后宫做紧要打算吧。"沉默了良久的王承恩开口催道。
崇祯闻言把思绪拉了回来。扭头看了一眼朱慈烺:"皇儿当记今日之情形。"随后又问王承恩道:"朕吩咐的事可做好?”
"按皇爷吩咐,老奴己准备妥当。太子殿下随时可以南下。”
崇祯点头,一把抓起朱慈烺的胳膊,离开乾清宫,疾步向御书房走去。
南下留都,正是几天来朱慈烺运作王承恩的结果。要知道历史上崇祯是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人,刻薄寡恩、刚愎自用、无人可信。这一刻也只有王承恩的话,他才能听进几句。
此时天己大亮,半个太阳挂在墙头。远处己隐约传来炮声。